欢迎进入上海益波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行业关注

洪涝灾害下档案生霉次生危害的防治

发布时间:2022-11-17      文章分类:行业关注      浏览量:1273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网

                                                          



洪涝灾害下档案生霉的风险加剧


洪涝灾害强度大、范围广、突发性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和季节性特征,2021年7月的洪涝灾害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使得档案遭受微生物危害的次生灾害风险加剧。

第一,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范围广、时段集中,具有极端性。在高温高湿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相对湿度可能会高达90%以上。而温度在21℃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纸张湿度超过75%时,霉菌孢子在48~72小时内就可能萌发、生长、繁殖,从而污染纸张。纸张材料由众多纤维交错融合而成,非常容易吸水,空气湿度居高不下有利于霉菌生长繁殖。在霉菌的破坏下,纸张的牢固性能在5天内就会降低5%。

第二,洪灾与疫情叠加。郑州市从7月20日受灾到7月31日出现新冠疫情,中间相隔仅10天,档案人员面临疫情防控和救灾的双重考验。洪涝灾害过后的环境消杀与防疫消杀需要同步进行。人员、物资的短缺对受灾档案的抢救造成一定的影响,灾后重建任务繁重。

第三,受灾的档案主要集中在县乡级机关部门档案室以及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这些档案室与综合档案馆相比,缺少必要的消毒设备,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有明显差距,远远达不到对档案的全面保护要求。并且这些单位的第一要务是维持一线工作运转,因此在防治洪水带来的档案生霉等次生危害方面面临的压力较大。

第四,2018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第13号令《机关档案管理规定》,规定档案库房不应设置在地下或顶层,地处湿润地区的还不宜设置在首层,但很多单位还是由于用房紧张等原因将档案储藏在地下室。此次出现档案浸水问题的档案馆(室)大部分位于地下室和首层。暴雨或泄洪过后,这些档案以及库房、储藏室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尤其是在建筑进水后的密闭空间中,相对湿度会高达90%以上。因此,浸水的档案无法及时干燥,加之库房温湿度失控,导致霉菌极易迅速发育繁殖,加重次生危害。


灾害来临时防止档案生霉的应急处置


为有效预防、及时处理和解决档案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维护档案工作正常秩序,确保国家档案资源的安全,国家档案局于2008年8月发布《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确立了档案部门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原则,明确了应急处置预案应包含的内容,为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在制定灾害管理政策和战略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以便进一步增强档案馆抵御灾害的能力。2009年发布的《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对纸质水浸受损档案的紧急处置方案的描述更加具体细致,确保洪涝灾害下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妥善处置,把灾害对档案馆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2019年发布的《档案馆应急管理规范》(DA/T 84—2019)对档案馆应急管理相关内容进行规定,以满足突发情况下档案馆应急抢救与恢复工作的需要,确保档案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洪灾袭来时,档案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紧急应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接到重大突发事件如暴雨、泄洪、台风等预警后,要对库房中防水情况、电器、线路、防汛物资、排水设施逐一排查。及时疏通排水管路,加强温湿度监控,做好防灌水、防渗透、防断电、防返潮等工作,有效保障极端天气中的档案实体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洪涝灾害对档案造成的危害。把需要紧急避险的档案资料疏散转移到安全场所存放,低层库房的档案资料转移到高层库房。一时难以疏散的档案资料,可采用无氧充氮密封的档案包装技术,将档案文件装入气密性强的复合膜专用档案袋内,抽出袋内空气充入氮气密封,并从柜架低处移至高处,有效防止霉菌、害虫、潮湿、雨水、泥浆等对档案造成的损害。

第二,受灾后按规定进行上报,争取得到专业的指导和物资技术支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组织抢险救灾。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查看水患发生区域的水患灾害程度、档案数量等灾害情况,评估水患持续时间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三,浸水受潮、发霉档案的及时转移和临时抢救。水浸档案抢救越及时,抢救难度越小,所耗费财力物力人力越少,彻底损坏的档案越少。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开展应急抢救,以防止档案损害加深加重。首先,根据浸水程度的轻重及档案制成材料,将档案分类集中移出处理。所选安全场地应干燥、通风、宽敞,所处空间不宜过高,过高会导致安装去湿机、空调机费时费力伤财,且去湿效果不好。其次,应区别不同情况,针对档案受损类型、发霉轻重及数量分类存放,以免互相污染。

若水浸档案数量多,无法第一时间完全抢救,就需要先进行冷冻,以赢得进一步抢救的时间。将水浸档案冷冻,使档案上大量霉菌孢子处于休眠状态,可以避免档案霉变以及档案害虫繁殖,减缓档案纸张降解,为水浸档案安全顺利地完成干燥处理和修复赢得时间。这是近几年国内外广为推行的抢救大批水浸文献的理想方案。首先,联系本地及附近地区有冷库或干燥设备的档案馆或其他单位,尽快确定档案冷冻、干燥处理的场所。然后,将需要冷冻处理的档案打包,在尽可能有支撑的情况下,垂直或平行放在转运筐,运至冷库实施深冷冻。初始温度为-40℃~-30℃,完全冻结后,可设在-10℃左右。如果没有冷冻条件,也应将受灾档案迅速转移,与其他档案隔离放置,尽可能地给水浸、受潮档案制造低温和空气流通的环境。如果电器设备还能使用,就要尽可能多地利用设备形成空气流,驱赶室内潮湿的空气。若去湿机无法使用,可用去湿纸、活性炭、生石灰去除存储空间的湿气。


抢救过程中档案生霉的防治


受灾档案的抢救,大致要经过挖掘、清理、转移、安置、干燥、消毒、修复、整理、保管、保护等一系列工作环节,其中,容易发生微生物次生危害的几个环节需要引起重视。

1. 合理选择干燥方法,预防档案霉变

档案纸张被水浸之后,其纤维素氧桥容易断裂而变为易碎的水解纤维素,导致一些用不耐久字迹材料书写的字迹迅速褪变。纸质档案极易生霉,因此浸水后的档案若能及时清洗干燥是最理想的方案。干燥是对灾害中受潮、被水浸泡的档案进行抢救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除去多余水分,防止档案霉烂、害虫繁殖、纸张降解。干燥的方法有真空冷冻干燥法、去湿机减湿干燥法、自然干燥法、远红外干燥法等。真空冷冻干燥法能够除去水浸档案纸张中多余的水分,档案在干燥过程中不易霉变和粘连,变形较小,避免了传统干燥法周期长、效率低、风险大的缺陷,并降低后续修复难度。在断电、任何干燥设备都无法运转的情况下,只能采用自然干燥法。这种方法耗时较长、环境湿度大、纸张含水量高,档案纸张存在霉变的风险。应随时留心观察有无霉菌的发生,若发现档案已经霉变,要及时进行隔离消毒,不能继续采用自然通风或使用风扇加强空气流动等方式干燥,避免霉菌孢子四处扩散。

2. 全方位消毒,彻底清除霉变因子

洪涝灾害使得垃圾、污水、人畜粪便等漂流浸溢,档案被污水浸泡后极易受到霉菌污染等危害,甚至还有可能沾染上一些致病菌,传播传染病,从而危及工作人员的健康。因此,消毒是水淹档案抢救工作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

消毒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案卷的消毒,二是档案箱柜与库房的消毒,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前功尽弃。档案受潮发霉、生虫面积大、数量多且分布集中时,宜采用化学熏蒸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以达到比较彻底的消毒效果。环氧乙烷消毒可以使受到掩埋、潮湿、雨水浸泡而生霉、生虫,以及可能受到污染的档案得到较为彻底的清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洪灾后立即对现场进行灭菌处理。档案库房及装具的消毒灭菌处理可用2%~5%浓度的新洁尔灭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技术规范》(WS/T 700—2020)中规定库房的墙壁、地面可采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200mg/L的二氧化氯,或1000mg/L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如选用其他消毒剂可参照《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通用要求》(GB 27952—2020)。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漂白作用和氧化性,只能用于环境如库房墙壁、地面的消毒,不得用于档案消毒。消毒剂还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达到消毒时间后,需要用清水擦拭。不同种类的消毒剂严禁同时使用或混合使用,混用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中毒。

3. 及时监测,排除再次霉变隐患

被洪水淹浸过的档案库房一般不宜继续使用,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需利用原有库房时,先要对其进行检测和评估,建筑结构是否受损,今后存放档案是否会有受潮、长霉等隐患,都需一一排除。然后再对库房进行清洗,重新粉刷,消毒灭菌后才可将档案入库。消毒修复后的档案还有再次霉变的可能,不能仓促搬进库房立即上架,应放入单独的房间隔离管理,稳定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继续霉变的现象。一般至少要观察6个月才能考虑重新上架,至少在一年内应及时抽查和监测,注意霉变的发生。

洪涝灾害下,受灾档案多在污水中浸泡多日,纸张纤维韧性缺失,扭曲成团,非常脆弱。抢救水浸档案的过程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 医不善则随剂而毙。在对水浸档案进行抢救时,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注重细节,避免破坏性保护或修复。


来源:中国档案网 作者:陈菲  作者单位: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22 上海益波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沪ICP备16001533号 | 技术支持:纳网科技